财新传媒武汉疫情
报道的七宗“最”
作家方方在2月25日推出的武汉日记中,点赞财新记者,话题是有关武汉养老院老人出现新冠病毒连续感染的……
今天下午,还读到财新记者的一篇文章,内容主要谈福利院、养老院的老人们在疫情中的生存情况。其实,就算没有疫情,这些老人便已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,处于社会边缘之边缘。他们的日常生活能不能在人均水平上下,很多人是存疑的。而当病毒将健康人纷纷击倒时,他们的状况便不堪想象。其实大约在近十天前,我已听说福利院老人因受感染而连续死亡的事。尽管信息源可靠,但我因无法进一步确认,也就没提。毕竟,那么多人在等着骂我,而封号的刀也一直架在头上。现在,记者极尽详细的采访,地点数字人名时间,都清清楚楚摆在面上,还有谁能回避这些呢?“眼泪都哭干了”这样的话,已远远表达不了我们心中的悲痛。财新记者(向TA致敬!)的文章说:昨日,“部分家属接到康养中心老人的电话,称院里通知部分老人出去隔离。‘去哪儿隔离?是否有人照料?符合哪些标准能去隔离医治?剩下的老人是否被感染?能否得到有效防治?老人们的核酸检测结果能否告知?院方能否及时披露真实情况?政府能否增加养老院的医疗、护理人手和资源?’”家属们忧心如焚,还在焦急等待回应。但我想,既然政府已经接管下这些人这些事,人心都是肉长,他们自然不会再漠视这些老人现存的问题。
资深业内人士称,财新关注武汉福利院老人院的老人感染新冠病毒,并挑战报道当事方回应,只是财新武汉疫情报道的专业表现之一。财新传媒在武汉疫情报道中,其砥砺前行的责任担当,可圈可点的专业操作,为媒体人(老编:不包括《长江日报》和《武汉发布》)挽回了不少颜面,也使财新和财新一姐胡舒立,再一次成为现象级话题。
老编一路观察财新传媒的武汉疫情报道,早期(2019年12月31日起)有新闻敏感,有持续关注,但没有独立新闻源,没有独家深度采访,报道援引当地官方信息,只能算中规中矩。
自钟南山院士1月20日公开新冠病毒“人传人”之后,全国为之一震,财新传媒的武汉疫情报道也陡然升级,进入一个全新时期。老编粗略盘点一番,财新传媒的武汉疫情报道,从1月下旬到2月下旬这一个月来,至少可以小结出七宗“最”——
财新传媒是国内网络付费制的先行先试者,成绩斐然。据财新总裁胡舒立女士去年11月在广东横琴论坛期间透露,其网络付费用户(个人用户和机构覆盖用户)已经突破120万,网络订阅收入一年接近人民币一个亿。在武汉新冠疫情爆发之后,财新网反应迅疾,从1月16日开始陆续取消付费墙,开辟疫情报道专题,滚动报道,以公益报道的责任担当,及时免费为公众提供第一手专业资讯。从1月21日起,财新率先推出“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”,逐日更新,梳理武汉疫情的发展脉络,为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,提供了一个基础的事实节点和逻辑链条。
当然,他们的广告部门春节也没有闲着,为武汉疫情的公益报道拉来顶级赞助商恒大集团。1月23日,财新专访直接援引国际知名病毒学家管轶教授的专业判断,“保守估计,此次感染规模是SARS的十倍起跳”。正是财新的这个报道,点醒无数梦中人:武汉疫情已然极度危局。
钟南山院士虽然点明了新冠病毒“人传人”特征,但到底这个病毒会带来多大危害,是全国肆虐还是局部危害,权威报道语焉不详。老编本人,就是在看了财新的管轶教授专访后,有了一个直观的参照系,才真正认识到武汉疫情的空前严峻。记得老编当时查证了一下,17年前国内的非典患者是5700多例,如果10倍起跳,那得五六万人感染。而当天国家卫计委公布的疫情是:
截至1月22日24时,我委收到国内25个省(区、市)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71例,其中重症95例,死亡17例(均来自湖北省)。13个省(区、市)累计报告疑似病例393例。
还记得当时,老编心底也有点忐忑:非典疫情够吓人了,新冠疫情真有非典的10倍?而且仅仅是“起跳”?至于再跳多高,还不得而知。财新的报道要是夸大了疫情,会不会惹来大麻烦?
当时,管轶教授和财新传媒,就被周小平为首的部分网民怒怼。
回头看看,截至今天,3月5日零时,全国累计报告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已达80409人,远超非典病例的10倍。某种意义上说,管轶教授也是一个“吹哨人”,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李文亮等8位医生。周小平们欠管轶教授一个道歉,也欠财新传媒一个道歉。
3,最早独家报道李文亮医生,“吹哨者”成为网络热词财新第一个采访了被“训诫”的八位医生中的李文亮医生,稍后又报道了其他两个医生谢琳卡和刘文医生。尤其李文亮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几句话,“真相比平反更重要”“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”,在网络传诵一时。李文亮医生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一周后,2月7日凌晨因新冠肺炎恶化,不幸去世,煽起无数悲情。他成为第一个引发国际关注的武汉疫情殉职医生。
财新记者陈宝成配文的一篇评论,“善待‘吹哨人’才能守望相助”,把“吹哨人”这个西方新闻理论的专业词汇,燃爆为武汉疫情报道中的一个网络热词。
财新的第一批特派记者,在武汉封城前就抵达疫区采访。领队武汉采访团队的财新副主编高昱说:“对我们这些时代的记录者来说,无所谓幸与不幸,惟勉力留下真实,不至于让失去白白失去。”
财新记者封城前到达武汉
这是高昱大年初一发自武汉的消息。这个时候,除了当地媒体和央媒常住武汉的记者,有几个外地特派记者会在武汉采访?
春节长假期间,财新传媒全面调遣37位记者,全方位深入采访武汉疫情。2月1日起,财新传媒赶在所有国内媒体前面,在网络版率先推出4万字篇幅的封面报道。可以想象,财新的37位记者,以及他们背后更多的文图视频编辑和技术支持员工,与逆风而行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一样,是如何度过一个没有假期的鼠年春节的。据说,2月3日问世的《财新周刊》纸质杂志,报摊零售价30元,结果被炒到88元还是断货,稀缺到连该杂志社内部都没有存货。网友送给财新传媒一个新的桂冠:良心媒体。在天猫等电商平台上,《财新周刊》近期推出了新的链接,今年第4期和第5期的两期纸质版杂志正在同时加印销售。甚至因为近期纸质版杂志零售火爆,在出版下一期之前,为了掌握准确印量,财新早前启动了预售工作。
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,从新年初一开始写起,先在方方自己的新浪微博分享,很快被新浪禁言。财新网博客平台1月28日初四开始接力,不受删帖干扰,持续刊登方方“武汉日记”。
不过,老编观察,财新网基于一贯的不做自我炒作的专业原则,对方方武汉日记的编辑处理稍过平淡,没有在财新网头部推送,没有在财新官方微信公号刊载,结果是获作者授权的微信公号“二湘的七维空间”,成为“方方武汉日记”最佳传播平台。其实,方方的每篇日记,都是在财新网博客率先推送,稍后在微信公号“二湘的七维空间”分享。譬如2月25日:财新博客是00.02分更新方方武汉日记,微信公号“二湘的七维空间”是00.13分更新。财新传媒20日报道“武汉养老院现多例疑似新冠感染”,引发了武汉官方媒体的一浪反弹,有回应辟谣的,有暗示造谣的。财新传媒则继续推出报道,把武汉福利院近期去世的19位老人名字和病因公开出来,直接打脸。
最后是新上任的当地主官王忠林出面,重点布置全市养老机构防疫工作,间接坐实武汉养老机构防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。
针对此事的来龙去脉,微信公号“高层发声”作者直接给财新献上膝盖,点赞文章“财新真是条汉子!”阅读量一夜之间飙升至数以百万计。
2月26日,《财新》又推出了一篇独家深度报道: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溯源:警报是何时拉响的。
这篇深度报道排名第一的财新副主编高昱说:这是我们来武汉这么多天发出来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硬核调查报道。种种证据显示,在去年12月底之前,检测结果陆续回馈医院并上报给了卫健委和疾控系统,但他们等来的是一份国家卫健委的“3号文”禁令。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悲哀,也是武汉悲剧的源头之一。财新网封面“专业专注,真相真知”八个字,是他们践行不辍的座右铭其实,财新报道七宗“最”的概括,只是老编一时戏言。在新冠病毒疫情报道中,财新关注百步亭等社区,关注医务人员安危,关注病毒溯源,关注复工复产,既有全景记录,也有个案特写,远非七宗“最”可以涵盖的。
譬如在湖北16个地市的严重疫情逐步浮出水面的时候,财新及时调兵遣将,深入湖北城乡各地,做出湖北16地市新冠全调查的封面报道,全方位再现湖北全省新冠疫情肆虐的状况,引发新一轮关注热潮。
他们对武汉疫情50天以来,医护人员的奋力工作,科学家寻找解药的不懈努力,作出全面追踪,现场记录。老编晓得,在中国做媒体是知易行难,既要仰望天空,也得脚踏实地。在当前的舆论大环境下,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。任何一个推动社会改良的团队,任何一个促进文明演进的个人,都值得我们伸出大拇哥,给一个大大的点赞。新冠病毒肆虐后,财新传媒、中国新闻周刊、三联生活周刊、南方周末、南方都市报、新京报、财经杂志等媒体记者,冒着危险走进疫区,专业客观报道疫情,为公众呈现出多角度、全方位的现场报道和深度调查,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份值得珍藏的战疫记忆。
近期,财新旗下的《中国改革》双月刊,正准备推出一册财新传媒新冠疫情重磅报道的精装合集,老编翘首以盼……
文图资料选自网络,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
表扬小号
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